您現在的位置:?臺海網 >> 生活頻道 >> 文化 >> 文化大話堂  >> 正文

最早的“孔子拜見老子圖”是怎樣發現的

www.escortvitrinim.net 來源: 新華每日電訊 用手持設備訪問
二維碼

▲吳緒剛、吳振東父子在山東省泰安市東平縣的一處石碑文物前交流。受訪者供圖

  《尚書·禹貢》載“大野即潴,東原厎平”,是為東平得名之始。位于山東省泰安市的東平縣,黃河、大運河、大汶河三河交匯,大汶口文化、名人文化、漁家文化、民俗文化等相互交融,還有《水滸傳》故事主要發生地東平湖,被譽為“三山三水四分田”的魚米之鄉、美食之鄉。

  最早呈現“孔子見老子”的漢墓壁畫、漢隸書法精品《張遷碑》、世界文化遺產戴村壩、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白佛山石窟造像……千百年來燦爛的文明,給東平留下了豐碩的珍貴文化遺產。

  在東平,吳澄航、吳緒剛、吳振東三代文保人薪火相傳,以篤志敬業的熱忱,匠心傳承的擔當,矢志不渝地守護著寶貴的文化遺產。

脫下棉大衣護住張遷碑

  東平縣沙河站鎮前河涯村吳氏一族,是當地“耕讀傳家久,詩書繼世長”書香世家。吳澄航出生于1918年,自幼酷愛書法,是遠近聞名的書法家。

  1958年,吳澄航擔任東平縣文化館館長。當時,文物工作歸屬于文化館負責,他先后參加了泰安地區文物普查、大汶口文化遺址發掘等大量基礎性工作。同時,對館藏古代珍貴書畫深入研究考證,臨摹《曹全碑》《禮器碑》《孔廟碑》《華山碑》《張遷碑》等碑帖。

  《張遷碑》是東漢隸書成熟時期的作品,書法造詣高。此碑自出土以來,為歷代金石、書法家所推崇。對書法研究頗深的吳澄航,一生“學張遷,寫張遷”,對張遷碑更是充滿真摯的感情。20世紀60年代,為保護好這件文物,吳澄航組織幾個老文化工作者,借著夜色的掩護,將張遷碑從文廟轉運至縣委禮堂,并連夜搭建了一個草棚隱藏起來,秘不示人。

  1965年的一天晚上,東平縣相關負責人悄悄來到吳澄航家,嚴肅地說:“澄航同志,我已經征求了上級意見,打算將《張遷碑》轉運至泰安岱廟內保管。”聞此消息,吳澄航很是難過,他太愛《張遷碑》了,這是出土于東平的國寶,是東平自東漢代以來文化傳承的重要物證。

  數天后,縣委正式下達通知,決定將《張遷碑》轉移至泰安岱廟保護。轉運那天,在即將起吊的那一刻,陰冷凜冽的寒風中,吳澄航脫下棉大衣,鋪在車廂內,并從家里拿來棉被,仔細地塞在石碑四周,生怕在運輸中造成一點磕碰損壞。注視著搭載張遷碑的車子漸行漸遠,吳澄航像送別遠行的親人一樣,戀戀不舍。

  多年后,當吳澄航對兒子吳緒剛聊起這段往事,遺憾中帶著幾許欣慰。遺憾的是,《張遷碑》從此離開了東平;欣慰的是,《張遷碑》有幸在動蕩的年代中得以完整保存,為國人留下了一件文化瑰寶。

  1978年6月,在父親吳澄航的言傳身教下,吳緒剛踏進了文物保護的大門。

  “好記性,不如一個爛筆頭。”工作后,吳緒剛騎著父親留下的自行車,揣著“本、杯、筆”,跑了兩年多,行程兩萬多華里,踏遍了東平的溝溝坎坎,將原來47處文物點發掘到300多處,一大批墓葬、遺址、石窟、廟宇等在普查中得到保護。

  在文物普查中,吳緒剛如饑似渴地學習文物知識,養成了每天寫日記的習慣,一直延續至退休。翻看這些日記,泛黃的紙張,斑駁的字跡,記錄著東平縣從1978年至2011年間文物普查、征集、修復、管理等內容,如同一部鮮活的“東平縣文物保護史”。

上一頁 1 23下一頁
相關新聞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展出第三批故宮博物院文物【組圖】

1月19日,觀眾在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參觀。   1月19日,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宣布,向故宮博物院借展的第三批共85件珍貴文物,當中包括17件國家一級文物,于1月起亮相博物館1至5展廳,這批文物大多是首次在香港展出,涵蓋書畫、陶瓷、服飾等。   新華社記者 陳鐸 攝   1月19日,...

探尋中國式現代化之路丨文物大battle,一鍵三連解鎖“古代App”

黨的二十大擘畫了以中國式現代化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藍圖。由中央網信辦網絡傳播局指導,中共江蘇省委網信辦出品,現代快報+制作的“探尋中國式現代化之路——我比任何時候更懂你(第二季)”系列短視頻燃情上線。30位頂流推薦官連麥互動,30個青青學習團沿著“大國重器”“綠水青山”“全面小康”“文化傳承”四條線路,沉浸式打卡學習,探尋中國式現代化的生...

《文物建筑保護利用案例解讀》在京發布

國家文物局22日在線舉辦《文物建筑保護利用案例解讀》發布交流會,交流文物建筑保護利用典型案例與方法經驗。國家文物局黨組成員、副局長關強出席會議并講話。   《文物建筑保護利用案例解讀》遴選近年來各地18個典型案例,涉及文物建筑不同類型、不同權屬和管理運行模式,為各地推進文物建筑保護利用工作提供詳實案例和實踐參考。2019年,國家文物局正式印發《文物...

民進黨當局連故宮文物都保護不了,物歸原主剛剛好!

近期,臺北故宮損壞三件文物事件備受島內外高度關注。據臺媒報道,被毀壞的文物包括明朝弘治年間的龍紋碗、清康熙款暗龍白里小黃瓷碗以及清乾隆青花花卉盤。損毀事件最早可追溯至去年2月。此事震驚臺灣社會與華人世界,可謂“天大的丑聞”!   更讓人氣憤的是,掌管臺北故宮事務的“獨派”人士吳密察在事件發生后,竟然下令封口,意圖隱瞞。要不是有人向民意代表檢...

“大獨派”掌管中國文物,能放得了心嗎?

據臺媒報道,臺北故宮博物院館藏明清時期3件瓷器文物毀損,震驚各界,炮轟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吳密察不尊重專業、內部管理有問題,造成前所未有的“世界級丑聞”,甚至質疑有無“貍貓換太子”,紛紛要求行政部門、監察部門調查及清查,臺北故宮博物院也應公布監控視頻。 臺北故宮博物院回應,開箱就發現毀損的兩案,31日會將調查報告及監控截圖提供“立法院教育文化委...

娇嫩人妻被3p的系列